2020年7月6日 星期一

輪蟲休眠卵孵化過程


當輪蟲遇到不良的環境時會產生休眠卵(耐久卵/Resting egg),我們可以利用休眠卵保種,因此可以省去一直養著輪蟲的辛勞。

以萼花臂尾輪蟲的休眠卵為例,卵如腎形,內有一個空隙,可看到內部的休眠胚胎呈現不透光狀態。

我認為孵化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當休眠卵萌發時,休眠胚胎會轉為透光狀態 。(過程約12~24小時)

A為孵化前期的卵,B為即將孵化的卵。明顯看到胚胎透光度已不同。

2. 卵殼在無空隙的一端會出現一個小裂口,胚胎會從此擠出。(程約成20分鐘)

A為尚未孵出休眠卵,已有裂口。B為已孵出的休眠卵殼。(紅色箭頭標註為卵殼裂口位置)
3. 擠出的輪蟲並非馬上游動,還需要在突破內卵膜的束縛,才算孵化完成,開始自由游動。(過程約10分鐘)





這是我第一個縮時攝影作品,畫質不是非常好,但是有看到我想要看的東西。分享給大家!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晶囊輪蟲交配

晶囊輪蟲交配:

當適當環境時,輪蟲族群的擴殖,主要都是透過孤雌生殖來進行。
但是當族群遇到逆境時,就會透過有性生殖,產出休眠卵,來對抗逆境。
當逆境條件消失後,休眠卵會再孵出雌性輪蟲,再進行孤雌生殖。

這次跟大家分享晶囊輪蟲有性生殖中的一個過程,「交配」。

晶囊輪蟲的族群主要都是雌性個體,很少會出現雄性輪蟲,但是雄蟲非常容易辨別。(圖1)
圖1
因為他除了頭冠(Corona)與鐘型(Belly sharpe)的外型與雌蟲相近,內部構造都與雌蟲非常不一樣。
第一,與雌蟲相比沒有明顯完整的消化道。
第二,有明顯外凸的交尾器

簡而言之就是,一出生就是為了交配的個體.....

交配過程也很有趣,雄蟲游泳方式雖然都像雌蟲一樣以頭冠的纖毛推進向前游動,但是卻會在停下時翻轉身體。轉的方向永遠以蟲體的左右為軸心,交尾器向前方轉動。

雄蟲一直以頭冠去接觸所以碰到的東西,但是並不會吃進任何的東西。影片中有很多巨大的孤雌生殖雌蟲,相較之下體型小的雄蟲是抓不住的。 但是一旦雄蟲抓到跟它體型相近的小雌蟲,就馬上用頭冠拖住雌蟲,然後就用平時一直練的美妙的轉身,努力把交尾器喬到正確位置插入雌蟲體內。 而插入也不是一瞬間就結束,反而可以持續將近20秒。

雖然這過程在1973年已經被科學文獻描述過了,但是親眼看見這過程實在覺得很有趣,分享給大家。
參考資料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icroscopical Society, Vol. 92, No. 3 (Jul., 1973), pp.371-380
Mating Behavior and Ultrastructural Aspects of Copulation in the Rotifer Asplanchnabrightwelli
Author(s): Roland C. Aloia and Richard L. Moretti


2018年10月2日 星期二

紅頭剪刀產卵-慢動作版本

這支已片其實去年就拍好了,但是因為經歷了燈魚柱狀病的浩劫 (影片中的這些魚全都歸天了),所以一直沒有心情剪這隻影片。但是這支影片應該是目前最清楚記錄紅頭剪刀產卵的行為過程。 跟紅蓮燈不同的地方是,紅頭剪刀對魚追尾後並不會繞圈圈,而是直接公魚追到母魚面前擋住母魚的去路,同時身體繞在母魚身上,做個翻滾的動作,母魚會配合跟著翻同時排出卵來(5~10顆卵不等) 整個過程應該不超過2秒鐘。 請大家享用~


2018年9月16日 星期日

燈魚圖典開書文


拿到書開心到等紅燈都要拿出來翻XD

真的非常高興台灣出版一本超高品質的燈魚專書。

以我自己接觸水族以來,以前對燈魚的認識是體型小,身上有一條帶狀色帶,就統稱叫燈魚。(這當然是錯誤的啊,不過過去數年也在水族館內唬了不少年輕小女生的XD)

因為原始文獻真的很繁瑣(英文+分類學專有名詞一堆),若對燈魚沒有超凡的愛是不容易吞下去的。這本中文書讓我很輕鬆的能夠閱讀,快速的彌補了我對燈魚的分類欠缺的知識,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之前查過紅蓮燈學名命名文獻,看沒三篇就吐血了...)。

書內另一個最大賣點是每張照片都是非常清晰,無可挑惕(連我手上國外水族燈魚的專書都沒有這麼好的品質,很多國外魚友也都期待有英文版本出版)。有拍過燈魚的都知道非常難拍,每隻都很小,又游的飛快,只有專業的水族攝影者才能拍出活魚的體色細節,更可以說這本書的出版真的很非常珍貴。

對我來說最棒的事,這本書把公母魚照片明顯指出了,這對繁殖魚來說是很重要的。不然放了同性的兩隻魚再一起養,等到海枯石爛,絕對不會有子代。照片比網路上的資訊還清楚,不是每個網路玩家都有全片幅的相機去拍魚的.....

其實,一本好的專書用途,就是能查詢魚的資訊要從清晰的圖比對,取得魚名,學名。有了學名之後才能找到更多的資訊(飼養,繁殖,魚的故事)。所以這算是一本開啟燈魚知識的鑰匙,讓你能順利進到燈魚世界,找到你所要的東西。




2018年1月31日 星期三

Dermocystidium 顯微手術摘除後觀察

遇到魚隻病發Dermocystidium,實在很頭疼。除了被動隔離是否還能進一步的醫治呢?

所以我進行了顯微摘除白色條狀孢子後,再觀察觀察該部位是會不會再復發(再產生孢子):



因為該病魚是白子型的紅蓮燈,所以少了黑色素細胞的遮蔽,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寄生生物除了在魚身上產生囊泡外,還會有血管新生的現象,在皮膚上建造一條專為寄生者運送營養的血管。

經過顯微手術摘除該白色條狀孢子後一個月的紀錄,該患部沒有再產生孢子囊。(而我目前到今天的觀察,該魚隻術後二個月後該部位是沒復發)

但是這算治癒了嗎? 其實我也不敢確定,因為也有遇過別隻魚, A處拔除了,在B處又長出來的情形。 但是如果您的愛魚非常珍貴,其實建議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試著治癒該魚隻。


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紅蓮燈產卵 慢動作版本

這個產卵的動作大概只有1-3秒鐘,拜科技之賜,我們能把這動作慢慢解析讓大家知道,沒想到這短短時間,魚這麼忙!這是錄到比較清楚的慢動作產卵影片。 很清楚,
公魚除了追到母魚後,試探性地接住母魚。當母魚接受公魚時,會緊靠著公魚在外圈游,公魚並游兩圈的過程中不停的一直擺動身體,對母魚肚子做類似按摩的動作,之後公魚會游到母魚前擋著母魚,這時公母魚會同時翻身,噴出精子與卵子。 這時產出來的卵會被其他魚給吃掉(親魚也會吃)


2017年9月28日 星期四

Dermocystidium

「Dermocystidium 這是什麼東西?」

它是一種似真菌 (Fungi-like) 的真核生物寄生生物 (Parasite)。很多人都會將此類寄生生物與錨蟲混為一談,但是這兩者是完全不一樣的致病生物(錨蟲是撓腳類寄生蟲)。簡易的分辨判別方法為,是否有「水泡」構造包覆著白色條狀孢子。 目前知道這類生物會感染的的生物牡蠣,蛙類,魚類,人類。而在觀賞魚中,常在加拉辛的紅蓮燈,國王燈這類魚見到。 因為目前我的紅蓮燈被這魚病肆虐的很慘(受感染的魚隻大概超過30隻以上了),就我觀察到心得分享給大家。


「發病過程」

肉眼可以觀察到的發病過程是:
1.魚體局部泛白
2.產生類似水泡的構造。
3.從水泡內開始看到白色條狀孢子的構造,有時可見患部也會伴隨著血絲出現

筆者的飼養經驗觀察到,這種魚病在從魚體泛白到可見到白色長條狀構造,約1~2周的病程。在白色條狀孢子出現時,魚隻行為上可能並無大礙,(能吃能拉,能游動)。這類疾病的致死率非急性的,比較像腹水的慢性死亡。

在初步的顯微觀察中發現水泡構造有宿主的色素細胞,推測水泡應為魚隻表皮增生或病變的,會發生感染的部位在嘴部,胸鰭,臀鰭,體側,背鰭。 該寄生蟲是否會從腹腔或肌肉感染出來,筆者沒有做切片與鏡檢,就不得而知了。

黃色箭頭標記為表皮的紅色素細胞
在筆者的飼養缸中有混合著小猴飛狐,國王燈,紅蓮燈,紅鼻剪刀,最早發病的是國王燈,飼育了約半年時間,冬天22度水溫發病。其次是紅蓮燈,在夏天31度水溫發病。(飼育了約8個月)。是不是發病與溫度有關係,這未來可以從這方向再研究看看。缸中只有國王燈,紅蓮燈受到感染,而小猴飛狐與紅鼻剪刀尚未看到感染。推測這類寄生從與宿主之間的專一性蠻高的。

「顯微觀察」

若是從水泡中取出白色長條狀構造,在高倍率顯微鏡下觀察,可以見到外圍是由厚且透明的膜狀構造包裹著無數的孢子。
長條構造外圍有平滑透明物質包裹著大量的孢子

破壞透明膜後,釋出無數的孢子

若是失去外圍透明結構,孢子會全部釋出。

孢子的型態外觀


「目前科學上的文獻」

德國學者 M C Langenmayer 2015年發表了在紅蓮燈身上觀察到這魚病,並且有詳細的組織切片與TEM 影像。

還有這裡也有描述
https://www.askjpc.org/wsco/wsc_showcase2.php?id=891

「有沒有治療方法?」

因為該類寄生從在生物學上的研究實在不多,也無開發人醫的藥劑。在文獻報導上,只有指出可以用Cycloheximide (蛋白轉譯抑制劑) 做為治療感染牡蠣的 Dermocystidium marinum

可惜的是在感染魚類的 Dermocystidium 科學文獻,並無治療資訊。只有網路文章分享經驗談,目前大多都是採取支持性療法的策略,避免第二次的細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另外在飼養管理上最好直接隔離病魚或水質處理多一道殺菌燈,以求減少Dermocystidium孢子的數量,降低魚隻感染的機會。 


「筆者嘗試的治療方式」
手術移除:用細小的鑷子將患部移除,是可實行的。但是再次復發的機率還是很高。
調整水質:添加欖仁葉,提高水中單寧酸含量,企圖抑制微生物生長,這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