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

Water oligochaeta 首部曲: 巧遇 Aulophorus (管盤蟲)


Water oligochaeta 首部曲: 巧遇 Aulophorus (管盤蟲)

這隻蟲是魚友"京東"在自家魚缸內無意間養出來,經過他把玩數日後,分享給我把玩。然而我使用手邊的顯微觀察資源,慢慢地觀察試著去鑑定這隻蟲的品種,以及收集網路上的資料。把目前觀察到心得分享給大家。

他的外表大致上就像大家所認識的蚯蚓一樣,但是也有很多不同的東西。
首先它的體型不大,約略與Grindal worm (Enchytraeus buchholzi) 差不多,最大體長約1-2 cm,體寬約 0.5 mm,約50~60個體節左右。
擁有50個體節以上。
PFZ: Paratomic fission zone
 

身上的除了頭端第I體節~第IV體節之前沒有背部的剛毛束之外,從第V個體節開始,每個體節都有四束的剛毛束,背部與腹部左右各兩束剛毛。
I-V 體節; O, oral.

背部剛毛束是由一個長平滑狀(smooth)與短雙岔(bifid crotchet)剛毛組成。腹部剛毛束由2~4根短雙岔剛毛組成(依照每個體節有不同的數目大致分為前端 3~4根, 中段4根,尾端2根),且雙岔剛毛中間還有膨大節點(nodulus)。他們的移動方式主要是靠這些剛毛束的幫忙,讓此蟲如穿攀岩鞋一樣的任何介質中爬動,甚至像用槳划水一樣地在水中游動。關於剛毛的型態,在寡毛環節動物有很多種,是鑑種分類的依據。


管盤蟲最大的特色就是他有個如蓮花指般的尾鰓。與絲蚯蚓相比,兩者在呼吸的行為上因構造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大家所知道的絲蚯蚓,主要是顫蚓,生活行為是蟲團聚集或埋在介質內,尾端露出,藉由「不斷地搖擺」引起水流提高氣體交換效率。但是Aulophorus並不會像顫蚓一樣不停地搖擺尾端,而是利用張開它的尾鰓,提高表面積,獲得最大的氣體交換效率。

雖然乍看之下管盤蟲只是張開尾鰓沒有擺動,但是它的尾鰓還是能夠引起水流,主要靠尾鰓的三對鰓絲(六條鰓絲)的表皮上纖毛擺動,引起水流,增加氣體交換效率。


而鰓絲的構造並非Aulophorus專有,還有很多水生寡毛類都有,並且有些物種的鰓絲分佈在頭端(如:Branchiodrilus),有些在中段(如Branchiura sowerbyi),有些在尾端(如Dero, Aulophorus)。


此蟲主要是靠精確的無性分裂生殖(Paratomic fission)來達成增殖個體的目的。
為何說是精確的斷裂呢? 因為當一隻蟲體成長良好時,他的身體中段就會發育出現一個分裂區域(Paratomic fission zone)。如同細胞分裂一樣,精確地由此處斷開,斷裂點的前段處變尾端,後段處變頭端。這方面研究最多的就是在Pristina leidy這個物種上,有興趣的可以參考這個 BELY LAB的網頁

另外當蟲體受到物理性的損傷(如剪斷),或是原生動物的侵害時,這類的蟲能斷尾求生,展現很強的再生能力

至於這是哪一個種,我盡可能地找文獻比對,還是無法判斷他哪一個。因為我的顯微照片沒法測量尺寸,還有照片品質不夠好,所以在剛毛形態上的辨別有點怪。


未完待續....

3 則留言:

  1. 感覺可以取代絲蚯蚓,雖然可能沒那麼營養
    不過比絲蚯蚓好增值多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呵呵~ 要取代絲蚯蚓還需要多跟他混熟一點才可能。 營養應該不用擔心,用它來養藍鑚紅梅的魚苗養得還不錯,比豐年蝦好,還沒啥大便(幾乎都吸收掉了)。

      刪除
  2. http://nature.megaview.com.tw/product_info.php?cPath=39_40&products_id=944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