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中型螢光魚要出現了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625/115/2841m.html
小弟相當的有感觸
要做螢光觀賞魚有很多的條件限制:

第一、基因轉殖技術問題--
目前主要的基因轉殖技術是用顯微注射(microinjection):
[在魚剛下蛋時,用一根很細的玻璃針將你要送入的螢光基因打入卵中。]
其中斑馬魚的卵是較透明、卵膜較軟,所以玻璃針很容易就可以插進去。
而日本青將魚的卵雖然是透明的,但是他的卵膜相當的硬,而且聽說卵壓很大,
打完後可能會噴出來,沒有經驗的實驗室很難可以馬上上手。
因為顯微注射的關係,所以目前卵胎生的魚類的基因轉殖筆者認為應該是最難的一個課題。

第二、魚類的產卵問題--
過去為何只有斑馬魚跟日本青將魚呢?
因為這些魚種的卵都很好生,
(斑馬魚可以用光週期控制產卵,日本青將魚是每天都會掛蛋在水草上)
所以很容易就可以拿到受精卵。
例如:慈鯛的生殖行為較複雜,必須要將魚配後才可能產卵。
不是很容易拿到受精卵。(而且還要盡量拿到剛受精的卵)

第三、表現螢光強度問題--
螢光魚所產生的螢光是來自於送入魚細胞中的螢光基因產生的"螢光蛋白",
而魚體螢光強度以下三個層次因素的加總的表現:
1.螢光蛋白產生的"螢光亮度"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螢光蛋白就是GFP
而"GFP"的升級版是"EGFP" (也就是EGFP的螢光強度大於GFP)

2.細胞內產生螢光蛋白的"分子數"
這關係啓動基因的"啓動子"(promoter) 強度。
目前市售的螢光魚應該是用beta-actin, alpha-tublin 與 CMV 的啓動子 這三種。
前兩個基因架構細胞骨架主要的基因,每個細胞都會有。
CMV是一種病毒侵略宿主細胞,控制宿主細胞時所使用的基因。

3.整隻魚有"多少數目的細胞"可以產生螢光蛋白
上面提到的"啓動子"並不只是控制基因啓動的數量,另外它可以控制基因要在哪種
"器官" "組織" "細胞" 種表現出來(這稱為專一性的啓動子)。
這跟魚產生的螢光量有什麼關係呢?
例如:皮膚專一性啓動子可以讓螢光蛋白在皮膚表現,但是魚的皮膚很薄,
即使產生螢光蛋白後,那螢光要用顯微鏡加很強的激發光才看得到。
因此目前大家所看到的螢光魚,那螢光不是整隻魚都有,就是在頭後面的肌肉。

第四、魚隻體色問題:
大家所養的觀賞魚,幾乎都有很鮮艷的顏色,但是要做螢光觀賞魚,選用的魚種必須要是
無色透明或是白子。這是怎麼說呢?大家應該還記得最古老的"螢光玻璃魚"吧! 因為玻璃魚沒有體色,所以打入螢光劑的效果最好。大家看看手邊的螢光斑馬魚,他的皮膚上的黑色素是不是把他的螢光給蓋住了,根本感覺不出來明顯的螢光感。整隻都有螢光的斑馬魚那是斑馬魚的白子去配出來的。但是隨便一隻日光燈的體色都比螢光的斑馬魚打到趴。我個人認為最成功漂亮的小型螢光魚是最早出來的螢光日本青將魚,因為本來青將魚就沒有顏色,送入螢光基因後讓人感覺驚艷不少。(但是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不要跟我戰螢光魚好不好看)

第五、專利問題:
邰X公司最自豪的螢光魚,說是世界第一條螢光觀賞魚,其實不然,早在最早以前國外的學術論文就已經發表過整隻發螢光的基因轉殖魚了(只是人家沒有拿出來賣)。而邰X公司為何只在台灣賣,沒有賣到美國去呢?
因為他門所使用的螢光蛋白是有專利爭議的,所以不敢賣到美國去。這也凸顯出要做螢光觀賞魚到成商業化的問題,要有自己找到的螢光蛋白基因跟啓動子。(聽說國外大廠是等羊養到肥再抓來宰)

第六、當基因工程與觀賞魚技術之間的衝突:
往往基因工程只有在學術機構的實驗室才能夠操作,而其實很多生科人都知道,那技術頂多學個兩個月就夠可以上手了。同樣的養觀賞魚對養殖戶而言,是一種知道Konw-how技術就可以讓魚生到養家活口。但是當這兩件事情相遇時大家就不難發現,若一個想要賺錢的學術人,想搞個螢光觀賞魚來賺名與利,他除了自己能夠掌握基因工程上的技術外,另外他也要懂怎麼繁殖一條觀賞魚。當然通常魚養的很好的人,念書就不怎麼行。(因為心思與歲月都方在魚的身上,哪有時間念書阿);反過來若是一個養殖戶想要自己開發新品種的觀賞魚,他除了要懂得繁殖魚,另外還要懂得基因工程的知識。(雖然前面說技術學兩個月就ok,但是生科人四年也是念了六年才懂)
就是因為這些關係,所以螢光觀賞魚的開發一直很慢。

第七、生態與法規問題
基因轉殖生物到底要怎麼管理,在台灣目前還是相當的不明朗。所以即使研發出來也不一定可以賣錢。

第八、市場觀念
板上不少是"天然尚好"擁護者,對螢光魚不看好。但是我認為,是因為現在市面上的螢光魚實在不好看。
隨便一隻日光燈都比他鮮艷很多,一隻剛出來時還賣這麼貴,我都可以去買一隻幼埃及回來養了。
當然以目前的基因工程技術,還無法讓螢光在魚體位置上任意表現。所以螢光魚的發展朝 "讓野生魚變螢光魚"這樣的方向前進。


----------------------------------------------------
扯了這麼多東西,最終我對這新聞相當驚訝,因為他們至少突破了慈鯛類魚繁殖這一個環節。中型螢光觀賞魚的觀賞價值比螢光斑馬魚高太多了,當然這東西還是要受市場的檢驗。但是其實項技術最大的利益不在此處,而是蛋白性藥物的量產。因此我對他們的突破相當佩服。

2 則留言:

  1. 中型螢光觀賞魚確實很讓人驚豔,不過...慈鯛類魚的不孕也更難搞,所以商業化~真的還有的等~~

    我家的霓虹燕子產卵了,找燈科魚人工繁殖發現您的文章,人工孵化燈科魚卵寫的真詳細,實驗室文章的寫法,看的很痛快XDD

    至於螢光魚,略懂一二,所以認不住多嘴幾句,請別見怪~~^^

    回覆刪除
  2. Hue大你應該懂很多吧,才會留言。不孕這議題當然不容易,若是容易的話也不會死這麼多的研究生了。有空多來逛逛吧!

    回覆刪除